暖通空調>業界動態>行業動態

對話馬駿:與君實生物的相遇是人生的再次出發

文章來源:生物制藥小編 作者: 發布時間:2023年08月29日 點擊數: 字號:

 

  每個努力過的腳印都是相連的,人生就是由這樣一步一步構成。當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脈搏上,會是怎樣的一種體會?
 
  與馬駿先生的對話讓我們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縱觀馬總的經歷,每次總能準確的出現在行業的浪尖。
 
  這樣一位擁有38年職業履歷的大牛與國內創新藥企君實生物的“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01與醫藥行業結緣
 
  1985年,馬駿先生畢業于同濟大學分校暖通空調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后選擇加入國家醫藥管理局上海醫藥設計院。正是最初的這個起跑線,讓他自此與醫藥行業結緣。
 
  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制藥企業開始邁出國門學習先進技術,1988年國內第一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開始推行實施,當時正好趕上華北制藥青霉素生產線的技改擴建,年產青霉素4.77億劑,華藥考慮引進德國BOSCH公司的粉針生產線。
 
  上海醫藥設計院承擔了這一項目,馬駿先生負責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霉素單體分裝車間的暖通空調和潔凈室系統的設計工作。當時國內醫藥凈化施工單位專業能力普遍不高,為滿足工程技術的要求,他在現場施工階段主動承擔了培訓施工單位潔凈技術能力的工作,同時花了大量時間在現場和施工單位共同解決問題,現在看來很多技術難點的攻克在當時是具有突破性的,為潔凈技術的設計和施工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工程完成后,華北制藥當年創下了增產青霉素粉針1億支的記錄,兩年便收回了全部投資,在業界引起了轟動,同時該項目也獲得了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
 
  他回憶道,“這段經歷對我未來人生的走向意義重大,它讓我看到了設計在工程中的龍頭作用,也看到了在設計藍圖轉化成能滿足功能的設施的過程中,現場施工的重要性。更看到了先進生產線和自動化生產所創造的巨大價值。”
 
  這些也為馬駿先生后來選擇從設計走向工程管理做了鋪墊。
 
  20世紀末,外資紛紛投資國內市場,開始著手建設國內大型生產、研發基地,如諾和諾德、阿斯利康、羅氏、武田、輝瑞、GSK、艾伯維等公司的在華工廠乃至研發中心都是那個時期建成的。
 
  在這一時代紅利期,馬駿先生于1996年加入全球最著名的建筑與工程公司美國Bechtel上海辦事處,獲得更多制藥項目工程管理的機會。
 
  平臺所帶來的虹吸效應是巨大的,僅僅4年的時間里,馬駿先生就接連參加了勃林格殷格翰張江一期工程、ICI上海松江項目、強生中國擴建等重大外資項目。從結果來看,他的這一選擇是成功的,可以說如今跨國藥企在華業務的發展,離不開當年馬駿這一群人的助力。
 
  為了尋求更大的挑戰,并完成職業轉型。2001年,馬駿先生選擇離開Bechtel加入香港奧星集團??梢哉f,奧星醫藥工程管理和奧星工程業務是當年馬駿先生從0到1建設起來的,且很快就在業內取得了領導地位。
 
  回頭來看,這段時間馬駿先生在醫藥工程建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完成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底層搭建”。
 
  但他沒有就此停下學習的步伐,他說“作為從技術轉型到管理崗位的人,這種轉型在知識層面的跨度很大,憑借直覺做管理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說也能工作,但要做好還是感到力不從心,系統地學習管理知識就成為必需”。2007年,在參加了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教授組織的一次招生沙龍后,“取勢、明道、優術”、“站在月球看地球”、“企業的競爭是鏈條對鏈條的競爭”,成為他選擇進入長江商學院EMBA學習的動因。
 
  “EMBA的學習,除了從國際知名的教授課程中系統地學習了管理相關的知識,也結交了一批具備豐富管理經驗的睿智同學,對我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幫助很大”。
 
  2020年,在加入君實生物的第二年,馬駿先生又選擇交大安泰/新加坡管理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和數字化供應鏈。“我感到這個博士課程學晚了,應該在更年輕的時候去學。博士階段并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方法去研究問題,并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或者豐富和補充現有的理論體系??梢钥闯?,這樣的訓練對于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對實際工作也非常有幫助”。
 
 
02與君實生物的相遇
 
  為何馬駿先生會在2019年這個節點加入君實?
 
  2012年底,在上海張江的一間150平米的實驗室,君實生物正式成立。
 
  這一時期,馬駿先生正處于職業生涯中第二個重要的“10年”,于2009年通過推動奧星和中電四公司的合作合資加入了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第四建設有限公司。
 
  馬駿先生表示,“我很早就注意到君實這家企業,可以說是作為君實發展的見證者,也可說被這家藥企的使命所打動,打造世界一流、用值得信賴的生物源創藥普惠患者。”
 
  10年在中電四作為醫藥行業的負責人,帶領團隊經過不到3年的努力,快速成為醫藥工程領域的領跑者,在行業內快速崛起。“把每一件事情智慧地做好,我們需要Work hard,更需要Work Smart,只有這樣才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在聊到如何做事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如是說。
 
  在說到帶團隊這個話題時,他說“放手讓年輕人去工作,我作為一個指導者,去幫助他們,有時也會是一個角色,在需要的時候出現,而他們是導演”,有充分的機會展現自己加上團隊成員自己的努力,他帶領過的團隊出現了一批業內精英,到現在還是行業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早在2005年,馬駿就開始注重自動化、數字化的研究。在其后生涯中,馬駿先生具體參與了一些項目的研究和實施,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他博士學習的研究方向聚焦在生物醫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成,特別是創新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
 
  將數字化供應鏈落地到創新藥企,成為馬駿職業發展目標的下一個方向。
 
  馬駿先生表示,“選擇加入君實生物這樣一家頭部企業,是希望能夠在以君實生物為代表的創新藥企里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競爭力構成,親身參與藥企的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我也相信以前的行業經驗和管理經驗能對君實生物有所幫助。”
 
  時間回到2010版GMP發布,此后GMP成為一眾創新藥企的“頂層設計”。馬駿先生強調以GEP理念作為制藥企業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得到了充分驗證:GEP成為了GMP設施建設和驗證與確認工作的保障,“項目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是GEP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設一個項目考慮到一定不是設計或者建設本身,而應該是規劃管理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談到GEP時,他這樣說。
 
  基于豐富的行業背景與經驗,馬駿先生以撰寫人的身份參與2010版中國GMP實施指南、《潔凈室施工驗收規范》(GB5059-2010)等編制工作,在醫藥潔凈室領域完成了《醫藥廠房B級區換氣次數的研究》。
 
  這些指南后來成為醫藥工程領域建設的行業標準,馬駿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光回到君實生物。
 
  2019年,迎來了君實生物關鍵的一年,也是君實生物首個創新藥PD-1免疫抑制劑商業化落地的第一年。
 
  此時的君實生物完成了公司的1.0階段,正處于新一輪周期,朝著BioPharma轉型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創新能力、產能建設還是供應鏈體系都亟待提高。
 
  更重要的是,馬駿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在醫藥行業建設智能工廠的概念--系統頂層規劃先行,數據為基礎--這一超前的智能化理念以及衍生出來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成為創新藥企尋求競爭力突破所在。談到數字化轉型,他說“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已經深刻地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管理問題,解決的是企業發展模式、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的問題,是在數字化技術發展基礎上的管理創新,是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這樣的創新產生的效益將是幾何數量級的,是構筑企業面向未來的競爭力的重要構成”。
 
  此前,藥企的供應鏈是傳統的點到點、端到端,是以企業為中心的線性鏈式結構,上下游采用串聯方式連接。企業通過分銷商、零售商等多層級才能獲得用戶需求信息,信息的隔閡和滯后讓公司無法快速掌握用戶需求變化。
 
  馬駿先生所提到的數字化供應鏈正是創新藥企們所尋求的轉型,以數字化為基礎,打通從研發端到商業生產整個鏈條,從需求出發,通過平臺建設實現快速的工藝轉化,進而進行商業化生產、產品上市,達到成本管控、快速交付的目的。
 
  為公司搭建未來數字化供應鏈體系,這可能也是君實生物選擇馬駿先生的原因。
 
 
03職業經理人的再次出發
 
  1985年,馬駿先生加入國家醫藥管理局上海醫藥設計院,此后,三十八年間從技術到工程再到企業管理。每一步他都走在行業前列,從本科畢業到碩士、博士,他從來沒有停歇學習的腳步,從暖通空調潔凈技術專家,到數字化轉型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他想的是怎么為行業發展做貢獻。
 
  2019年12月,知天命之年的馬駿加入君實生物,成為生物藥企的職業經理人。
 
  中年的叛逆來勢洶涌,如同一張無形的手,推著我去挖掘自己更多的側面。”
 
——《中年的叛逆》
 
  佰傲谷對于其經歷及心路滿懷興趣。
 
  記者:無論工程管理還是職業經理人,您都做得都非常成功。針對企業管理與經營,您有什么看法?
 
  馬駿:企業管理的不同階段,管理與經營的重心不同,但是企業管理過程中經營是核心,管理不能領先于經營。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從0到1),對于Biotech而言都應該是重產品重研發,融資路演的重心在核心研發人員過往的業績,在產品的創新度和商業化前景,這個階段對搭建健全的體系與流程化并不是那么迫切,這個階段里,企業得以快速發展,吃的是核心創始人團隊打造出來的“戰略紅利”或“領導力紅利”。
 
  當企業發展進入成長和成熟期(從1到n),這個時候,企業經過初創期的發展開始走入快速復制的階段,這一時期企業開始比拼的是多維競爭力,同時需要構建和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但一定要清楚,企業管理服務于經營,而不是經營服從于管理,這是提升管理能力的目的,也就是說,管理體系應該是對企業競爭力的加持而不是相反。
 
  記者:如今作為創新藥企高管,您有什么要對中國創新藥企職業經理人分享?
 
  馬駿:對于創新藥企而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正變成企業所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注重研發投入和加快構建商業化核心能力的同時,以數字化驅動為基礎的數字化供應鏈轉型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以數字化推動公司的業務運營模式的轉型,使得公司運營效率得到跨越性的提升。未來,生物藥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是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建設。
 
  無論作為工程專家,還是作為職業經理人,馬駿先生無疑都是成功的。而即便如此,記者看到的馬駿先生,依然非常地低調和謙和,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對周圍環境保持著好奇心。
 
  他的身上,仍然帶著創業者的勇敢與睿智。就如同馬駿先生自己評價的,“我始終在路上”。